华裔是什么意思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现代华裔是指定居在国外的华人已经取得中国以外的国籍者(也称为x籍华人)和在国外出生,根据出生国的法律而拥有外国国籍者。也就是说从法律上说他们已经不是中国公民。但是从血统上说他们是华人的后代(后裔)。
古指我国中原地区。华裔对举,始见于《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晋·刘琨《劝进表》:“天地之际既交,华裔之情允洽。”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华裔殷至,观听骛集。”《新唐书·李叔明传》:初,东川承兵盗,乡邑雕破,叔明治之二十年,抚接有方,华裔遂安。
海外华人主要生活于当地为相对多数民族的新加坡及在当地为相对少数民族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越南。这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纪福建省与广东省,以及后来的海南省。而从十世纪到十五世纪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与东南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地域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其显著特征是由集中渐趋分散,即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向亚洲以外地区,尤其是欧、美、澳地区逐渐分散。
中国人到外国侨居,传说开始于周秦时代,但有史可查的是汉朝。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每年都有使者和人民的来往,多则几百人,少则百多人。中国自汉朝已开辟与东南亚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交通。由于开展海外贸易,中国商人、水手开始向东南亚进发,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成为了第一代海外移民。
唐朝时期,中国人移居国外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称海外华人为“唐人”,华侨回国也称回“唐山”。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的宋、元时代,尤其是福建、广东,许多人纷纷前往海外谋生。
华人
华人(即“中华人”的简称,是指已经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 “华”是中国的古称,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外籍“华人”之称谓从“华侨”演变而来。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中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清时期,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粤闽人”等。
华人大部分能说汉语,在东亚地区,受到汉人主导的国家之中的华人(或中国人)普遍能说汉语(包括汉语方言),也能阅读汉语。在亚洲以外,除第一代华人移民外,大部分第二、三代的华人(包含混血华人)都甚少能阅读汉语,或只会说汉语口语而不会阅读,甚至完全不懂汉语,只能以该地区的语言作沟通。
华侨
华侨是在国外定居的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不包括出国旅行、访问人员,政府派往他国协助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以及国家派驻外国的公务人员和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
对于具有中国血统,但已经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人,也不能视为华侨。华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依法享有中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中国宪法明文规定,保护华侨在国外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是中国政府的职责。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