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秋天是什么体裁啊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济南的秋天赏析
作者描写济南的秋天,是以作家独特的眼光,抓住秋的特征,用比喻、拟人等各种手法,写出山、水、风、叶的各种特殊之处,写出秋之美丽、秋之迷人。他笔下的秋天是具有无比的诗意,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的。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与另一篇文章《济南的冬天》是姊妹篇。文章以诗境为线索,先写出济南秋天的特征,然后再分别描绘奇出山景和水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是诗境的;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客观景物的变化。全文着力写景,但又在描绘景物中渗透了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丰富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贯穿以全文的线索应是对济南秋天的赞美(情线)。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简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生平简介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遇难。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
1922年,接受洗礼。同年,在南开中学的一次讲演中他说:“为了民主政治,为了国民的共同福利,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赴英讲学: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认识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并开始创作《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老舍幽默诗文集》、《骆驼祥子》、《文学概论讲义》等作品。